宁波女子挤腹部“痘痘”,3次手术才康复
2024-11-04 10:40:04
作者:王雅慧
疾病:Ⅱ型糖尿病,学科:外科,字数:2091
29岁的宁波女子小虹发现腹部有颗类似痘痘的肿物,将其当作痤疮挤压后,引发了严重后果,历经3次手术才康复,并且被查出患有Ⅱ型糖尿病。这件事发生在近期的宁波。这看似是个例,实则反映出许多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
很多人在身体出现类似小肿块时,往往会随意挤压,却不知这可能带来严重的感染风险。而且,人们对糖尿病的潜在风险缺乏足够认识,可能使小毛病变成大灾难。因此,我们要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健康生活,不要因为忽视小问题而酿成大祸。
身体上出现类似痘痘的异状时,不要轻易挤压
身体很多部位都可能出现看似痘痘的小肿块,例如脸上、背部、腹部等。
- 脸上的痘痘,大家可能觉得很常见,就想挤掉。但如果是在危险三角区,这个区域的静脉没有静脉瓣,挤压痘痘时,细菌很容易逆流进入颅内,引发颅内感染,这是非常严重的。
- 背部的痘痘,很多人在洗澡的时候就想抠掉。可要是抠破了,很容易导致局部皮肤感染,出现发红、肿胀的情况,还可能留下疤痕。
- 腹部的痘痘更要小心,就像小虹那样,以为是普通痘痘,一挤就出问题了。腹部的组织比较复杂,挤压可能让细菌进入更深层的组织,造成更广泛的感染。
所以,不管在身体哪个部位看到类似痘痘的东西,先别着急挤,要观察它的变化。如果有红肿、疼痛加剧或者有脓头出现,最好去医院让医生看看。
要重视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
身体的信号有多种,我们得仔细分辨。
- 红肿是常见的信号。比如皮肤红肿,如果是轻微的,可能是蚊虫叮咬或者小的擦伤,但如果红肿范围不断扩大,像小虹的肿块从黄豆大小发展到手掌大,就必须重视了。
- 疼痛也是重要信号。有些疼痛可能是短暂的,比如运动后的肌肉酸痛,休息一下就好。但如果是某个部位持续疼痛,像关节疼痛一直不好,或者疼痛越来越严重,那可能是身体内部有问题了。
- 肿块更不容忽视。身体上莫名其妙出现肿块,不管大小,都要关注。有的肿块可能是良性的脂肪瘤,但也可能是恶性的肿瘤。如果肿块摸起来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就要尽快就医。不要自己判断,更不要拖延,认为会自己好,很多时候拖延会让病情加重。
了解糖尿病的潜在风险很重要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很多人都可能患上。
- 糖尿病的高发人群要特别注意。如果家族里有糖尿病患者,那自己患糖尿病的风险就比较高。肥胖的人,体内脂肪过多,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容易得糖尿病。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慢,也容易患病。饮食不健康,经常吃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 要关注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是比较常见的症状。如果发现自己最近喝水特别多,总是口渴,而且饭量增大,体重却在下降,就要警惕糖尿病了。
- 对于糖尿病患者,日常要做好护理。要控制饮食,减少糖分摄入,像糖果、甜饮料就尽量别吃了。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蔬菜等。要定期监测血糖,虽然我们不能自己确定具体的数值,但可以用血糖仪简单测量,看血糖是否波动过大。如果血糖过高或者过低,身体都会出现不适症状,这时就要及时调整饮食或者去医院就医。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疾病
(一)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
- 要均衡饮食,不能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像肉类、蔬菜、水果、谷物都要吃。
- 蔬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天都要吃多种蔬菜,比如西兰花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这些对身体都很好。
- 水果也要适量吃,像苹果、香蕉,既能补充维生素,又能提供能量。但要注意控制量,因为水果中也含有糖分,吃多了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
- 全谷物食物,像糙米、全麦面包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
- 要避免不良饮食习惯。高糖的食物,如蛋糕、冰淇淋,吃多了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增加肥胖风险。高脂肪的食物,像油炸食品,会使血脂升高。高盐的食物,如腌制食品,对血压不好。
(二)运动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
-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果是年轻人,身体比较好,可以选择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这些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耐力。
- 跑步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脚部受伤。跑步前要做好热身运动,比如活动一下关节,慢跑几分钟。跑步的量也要逐渐增加,不要一开始就跑很长的距离。
- 游泳对关节的压力比较小,适合很多人。但在游泳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在有安全保障的泳池游泳,避免发生意外。
- 如果是老年人或者身体不太好的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比较温和的运动。散步的时候要选择平坦的道路,速度不要太快。太极拳可以调节气息,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三)规律作息也不能忽视
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需要7 - 8小时的睡眠。晚上不要熬夜,尽量在11点前入睡。良好的睡眠可以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提高免疫力。
总而言之,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重视身体的信号,了解疾病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大家牢记这些,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