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医健康
国内健康世界健康探索科学
4年大学生新增超12万例艾滋病

惊!4年大学生艾滋病新增超1.2万例

2024-12-06 09:17:48
作者:王雅慧
疾病:艾滋病,学科:感染科,字数:1340

在2020 - 2023年这四年间,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报告艾滋病病例达12397例,平均每年新增超3000例,这一数据十分惊人。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15 - 24岁年龄段,平均年龄为19.9岁,男女比例为33.9:1,其中同性性传播占比高达80%以上。

如今越来越多大学生感染艾滋病,可以见得这个群体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欠缺。这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健康,更是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需高度重视并了解如何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艾滋病在该群体中的传播。

大学生应了解的艾滋病传播途径

  • 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在大学生社交生活里,同性或异性间性行为若没采取保护措施,就可能感染艾滋病。这里的保护措施主要是正确使用安全套。很多大学生自以为了解安全套使用方法,实际操作却存在不少误区,像未在性行为开始前正确佩戴,或过程中安全套破损、滑落却没察觉。
  • 血液传播也不容小觑。大学生在纹身、打耳洞等可能接触血液的场景中,如果使用未经正规检测的器具,器具上残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就可能被感染。此外,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也有风险,微量艾滋病病毒就足以造成感染。
  • 母婴传播在大学生群体中虽较少见,但也需知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可能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时将病毒传给婴儿。

大学生在社交中避免感染艾滋病风险的方法

(一)在网络社交平台交友方面

  • 首先要保持谨慎态度。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语或诱人承诺。很多大学生网络交友时,易被对方表象迷惑,如看到帅气或漂亮照片、听到好听话就放松警惕。
  • 其次,与网友见面之前,尽量多了解对方基本情况,如职业、生活习惯等。若发现对方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频繁更换性伴侣,就要慎重考虑是否见面。
  • 见面时,避免在私密场所独处,尽量选公共场所,并且不要轻易接受对方提供的食物或饮料,以防被下药等危险情况。

(二)在日常社交活动中

  • 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如前面提到的牙刷、剃须刀等。集体生活中,有些大学生可能因关系好或图方便而忽略这点。
  • 参加聚会或活动时,若涉及饮酒等情况,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因醉酒做出不理智行为,增加感染艾滋病风险。

性观念开放下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

(一)正确认识性健康知识

  • 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性健康知识,了解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可通过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正规网络科普平台等途径获取知识。不能因害羞或觉得不重要就不去了解。
  • 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包括艾滋病检测等。部分高校提供免费艾滋病检测服务,大学生应积极利用。若发现有感染风险,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二)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 尊重自己和他人身体,避免随意发生性行为。如今性观念渐开放,但每一次性行为都有健康风险。
  • 发生性行为时,要坚持使用安全套,这是预防艾滋病最基本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要避免多性伴侣情况,减少感染风险。

大学生艾滋病感染病例增多的背景下,大学生应该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传播途径并在社交与性活动中做好预防,才能有效遏制艾滋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