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30多岁的女性可能已经开始经历围绝经期症状

更新时间:2025-04-08 08:38:39
源新闻来源:Women's Health on MSN
语言:英语,所在国:美国
分类:健康研究

更年期是许多年轻女性不太关注的事情,她们认为这只是“年纪大了”才会经历的过程。目前数据显示,根据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的数据,大多数女性在45到55岁之间开始进入更年期过渡期。因此,如果你还没有到40岁,很容易将这个生命阶段推迟考虑。但令人惊讶的新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30多岁女性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围绝经期症状,而且其中一些症状相当严重。

不幸的是,研究还发现,大多数女性在出现症状或担忧后会等待多年才去看医生,这使她们默默忍受痛苦。鉴于受影响的女性数量之多,这一发现值得关注。

研究发现了什么?

该研究发表在《NJP 妇女健康》杂志上,分析了4400多名30岁以上女性在线和通过Flo应用程序报告的症状,该应用程序帮助女性跟踪排卵和月经周期。研究人员发现,在30至35岁组中,55.4%的女性表示她们正在经历中度或重度的围绝经期症状,这是根据围绝经期评分量表(MRS)进行分类的,该问卷用于衡量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

在36至40岁组中,这一比例上升到64.3%。但研究人员还发现,大多数女性直到56岁或以上才会向医生咨询围绝经期症状。

参与研究的女性报告称,她们在出现围绝经期的身体症状之前就已经经历了心理健康症状,如焦虑、抑郁和易怒。这些症状在41至45岁的女性中达到高峰,然后在56岁及以上的女性中下降。性问题、膀胱问题和阴道问题在51岁及以上的女性中最为常见,而经典的围绝经期症状如潮热和出汗则在51至55岁的女性中最常见。

最终,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大量30至45岁的个体经历了与围绝经期相关的症状”。

围绝经期症状是什么?

围绝经期通常发生在30多岁和40多岁,根据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的说法,在这段时间内,卵巢产生的雌激素量开始波动,月经周期可能会变得更长或更短。

“当我们想到围绝经期的症状时,一个警示信号是如果某人一直有规律地月经,突然开始跳过月经周期”,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妇产科临床教授Lauren Streicher博士说。但她补充说,围绝经期女性也可能出现潮热、脑雾和情绪波动等症状。

“围绝经期和更年期的区别在于,当某人进入更年期时,她将不再产生雌激素,症状会持续存在”,Streicher博士说。“在围绝经期,激素水平波动,症状可能会来来去去。”

该研究特别关注了围绝经期评分量表中的以下症状:

  • 潮热和出汗
  • 心脏不适或心悸
  • 睡眠问题
  • 抑郁情绪
  • 易怒
  • 焦虑
  • 身体和精神疲劳
  • 性问题
  • 膀胱问题
  • 阴道干燥
  • 关节和肌肉疼痛

“这些都是非常真实且可能严重影响生活的症状”,佛罗里达州奥兰多温妮·帕尔默妇女和婴儿医院的妇产科医生Christine Greves博士说。

30至45岁经历围绝经期症状正常吗?

Streicher博士说,虽然你可以在30多岁时经历围绝经期,但这并不常见。“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发生”,她补充说。

如果你在30多岁时出现症状,这也是正常的,因为“荷尔蒙波动通常在30多岁中期开始,并且可以持续5到10年”,《世代M:在围绝经期和更年期中生活得更好》一书的作者Jessica Shepherd博士说。

女性通常在何时进入围绝经期和更年期?

根据ACOG的数据,美国女性的平均绝经年龄是51岁。“但这个数字有些误导,因为它只是一个平均值”,Flo Health的首席研究科学家Adam Cunningham博士说。“大多数女性实际上在45到56岁之间进入更年期。”由于围绝经期可以持续5到10年,Cunningham博士说,“一些女性在30多岁时经历围绝经期症状是完全合理的。”

然而,大多数女性会在40多岁中期到晚期进入围绝经期,Streicher博士说。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围绝经期?

这可能会很棘手。出现上述任何症状都可能是你处于围绝经期的迹象——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真的处于这个生命阶段。“有很多原因会导致这些症状,不仅仅是围绝经期”,Streicher博士说,甲状腺问题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你不能简单地说,‘好吧,我有这些症状,所以我处于围绝经期’”,她补充说。

如果你怀疑自己处于围绝经期并且症状让你感到困扰,Greves博士建议你应该去看医生。

如何应对围绝经期症状?

具体取决于你的症状和个人目标,Streicher博士说。如果生育是一个问题,她说重要的是要联系专家讨论下一步行动,这可能包括冷冻卵子。但如果你不打算再生育,Streicher博士说,低剂量的激素避孕药可能有所帮助。

Shepherd博士强调,你有很多选择。“围绝经期有许多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治疗、替代疗法、营养和锻炼”,她说。“了解所有症状的细节有助于决定哪种治疗方法最适合每个人”。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全文内容涉及AI跨语种自动翻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