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手指竟引发骨髓炎,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改掉不良习惯
2024 年 12 月,7 岁的小男孩奇奇(化名),遭遇了一场令人揪心的健康危机。原来,奇奇从上幼儿园起,就养成了咬手指这个让家长头疼不已的习惯。家长们尝试了各种办法,可都没能帮他把这个习惯改掉。
就在不久前,奇奇的妈妈李女士突然发现,儿子的左手食指又红又肿,孩子还一直喊疼。心急如焚的李女士,赶忙带着奇奇去了岳阳当地的医院看病。医生诊断后,认为是甲沟炎,并做了相应的治疗。然而,谁也没想到,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了,最终奇奇被确诊为骨髓炎。这一事件,就像一记沉重的警钟,在每位家长的心头敲响:孩子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不良习惯,实则可能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重视孩子不良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实在是刻不容缓啊!
咬手指习惯很常见,危害却不小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咬手指这类习惯其实还挺常见的。不少家长都曾无奈地发现,自家孩子总会不自觉地咬手指。有的孩子是在紧张、焦虑的时候,下意识地就把手放进嘴里咬起来;有的则是在无聊、发呆时,自然而然地就开始啃咬手指。相关研究表明,大约有 10% - 30% 的儿童在不同阶段,都会出现咬手指的行为。
那为什么长期咬手指,会像在奇奇身上发生的那样,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呢?要知道,皮肤可是人体至关重要的第一道防线,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护着我们的身体,阻挡外界病菌的侵害。可孩子经常咬手指,就如同在这道坚固的城墙上,硬生生地撕开了一道口子。原本完整紧密的皮肤,在反复的啃咬下,出现了破损和伤口。这时候,外界那些虎视眈眈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就如同找到了突破口的敌军,一下子有了可乘之机。
一旦皮肤屏障被破坏,细菌就会轻而易举地侵入人体。我们的手指上,本身就附着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当咬手指造成皮肤破损后,这些细菌就会顺着伤口,长驱直入地进入皮下组织,从而引发感染。刚开始,可能只是轻微的炎症,表现为手指局部红肿、疼痛。可如果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细菌就会在组织内疯狂繁殖,炎症也会像失控的野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随着感染程度的不断加重,细菌可能会顺着血液或者组织间隙,一路“跑”到指骨部位。指骨周围的组织一旦被细菌“攻占”,就特别容易引发骨髓炎。骨髓炎可不是个小问题啊!它就像一个破坏力极强的恶魔,会严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局部疼痛加剧,孩子还会发热,甚至可能影响手指的正常功能。就像奇奇所经历的那样,这无疑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啊,大家可千万别小看咬手指这个看似平常的小习惯,它背后隐藏的健康隐患,实在是不容小觑。
纠正习惯为何这么难
奇奇的家长为了帮孩子改掉咬手指的习惯,可谓是绞尽脑汁,尝试了很多办法,可始终都没能成功。这背后啊,其实有着不少复杂的原因。
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孩子们在特定阶段,会通过一些行为来满足自己内心的心理需求。就拿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来说吧,这个时候的孩子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努力探索,同时又在努力建立安全感的关键阶段。咬手指,很可能就是他们缓解焦虑、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当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学习的压力,或者其他让他们感到不适应的情况时,就会下意识地通过咬手指,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就像奇奇,刚进入幼儿园这个全新的环境,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和事物,他可能会因为不熟悉而感到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咬手指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自我安抚的“秘密武器”。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弱,即便他们心里知道咬手指是不好的行为,可真到了那个时候,也很难有意识地去克制自己。
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旦形成,就如同深深扎根在土壤里的大树,具有一定的顽固性。奇奇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咬手指,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咬手指的行为不断重复,就像在他的大脑神经回路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变成了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每次遇到类似的场景或者情绪状态,身体就会像被设定好程序一样,自动启动这个行为模式。这无疑大大增加了纠正习惯的难度。
家庭环境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和纠正,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也有类似的不良习惯,孩子就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大人的行为。另外,家长在纠正孩子习惯时的态度和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是家长过于严厉,在孩子咬手指的时候,大声斥责甚至打骂,这不仅不会让孩子改掉习惯,反而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结果适得其反,加重咬手指的行为。而要是家长纠正习惯的方法不够持续、一致,时而关注得紧,时而又疏忽大意,孩子就会像在迷雾中摸索,很难真正改掉这个习惯。
这些方法帮孩子改掉坏习惯
虽然纠正孩子咬手指等不良习惯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别担心,还是有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
正向激励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制定一个有趣的小目标。比如说,一天内不咬手指,就可以得到一个可爱的小贴纸。当孩子积攒到一定数量的贴纸时,就能兑换他心仪已久的礼物,可能是一本让他爱不释手的漫画书,也可能是一个他心心念念的小玩具。当孩子努力克制自己,没有咬手指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一句温暖的“宝贝,你今天真棒,没有咬手指哦!”或者一个大大的拥抱,都能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这种积极的反馈,就像一股强大的动力,能够激发孩子主动改变的意愿,让他们更有干劲去克服咬手指的习惯。
转移注意力也是关键的一环。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手指的迹象时,可以迅速用一些有趣的事情,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如,给孩子一个小巧精致的玩具,让他尽情地摆弄;或者和孩子玩一个轻松愉快的小游戏,像充满趣味的猜谜语、欢快活泼的拍手游戏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指上转移开,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活动中,自然就无暇去咬手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咬手指的频率就会逐渐降低。
培养新兴趣爱好,同样能在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方面,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报名参加一些有意思的活动,比如充满创意的绘画班、活力四射的舞蹈班,或者能激发无限想象力的乐高积木搭建班等等。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他们的双手和大脑都被充分利用起来,沉浸在快乐和满足之中,自然而然就不会想到去咬手指了。而且,培养新兴趣爱好,不仅能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还能丰富孩子的生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耐心和引导,就像明亮的灯塔,为孩子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孩子在改正习惯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反复,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家长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就灰心丧气,甚至发脾气。一定要始终保持耐心,像温暖的阳光一样,不断鼓励孩子,给予他们坚定的支持和悉心的帮助。
奇奇的遭遇,就像一面镜子,给众多家长提了一个醒:孩子的不良习惯看似微不足道,可实际上,却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家长们一定要多留意孩子的日常行为,一旦发现有不良习惯,就要积极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去纠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远离那些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在快乐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