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饮食缓解微生物群驱动的胃肠疾病症状

更新时间:2025-04-14 18:55:31
源新闻来源:Medscape
语言:英语,所在国:美国
分类:健康研究

根据一项新研究,短期遵循美味的元素饮食(PED)显著改善了患有微生物群驱动的胃肠疾病的成人的症状和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

“长期以来,元素饮食在治疗克罗恩病、嗜酸性食管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和微生物群落甲烷菌过度生长(IMO)等胃肠疾病方面显示出潜力,但由于口感差,其应用受到了限制,”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洛杉矶西达-赛奈医疗中心胃肠动力项目医学主任兼生物信息学主任阿里·雷扎伊(Ali Rezaie)博士告诉《Medscape Medical News》。

元素饮食是一种专门配方,旨在满足个人特定的营养需求和每日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脂肪、游离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

雷扎伊表示,在SIBO和IMO中,只有大约一半的患者对抗生素有反应,许多患者需要重复治疗,这突显了有效非抗生素替代疗法的需求。“这是首次使用PED进行前瞻性试验,旨在使这种方法既可行又易于患者接受,”他指出。

评估IMO和SIBO中的新型饮食

在这项最近发表在《临床胃肠病学与肝病学》上的研究中,雷扎伊及其同事招募了30名患有IMO(40%)、SIBO(20%)或两者皆有的成人。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63%为女性。

所有参与者完成了为期两周的PED,然后过渡到两到三天的清淡饮食,最后恢复普通饮食两周。

饮食由多个300卡路里的包装组成,根据个人热量需求进行调整。参与者可以根据饥饿感额外摄入包装,但禁止食用其他食物。没有限制饮水量。

主要终点是PED后及恢复正常饮食后的粪便微生物群变化。次要终点包括乳糖呼气测试正常化以确定微生物群落内细菌过度生长、症状反应和不良事件。

研究人员在基线时收集了29份粪便样本,PED后收集了27份,研究结束时(饮食后两周)收集了27份。

关键结果

尽管PED后粪便样本的α多样性有所下降,但在研究结束时差异并不显著。然而,30个细菌家族在PED后的相对丰度表现出显著差异。

第二周的日常症状严重程度与基线相比显著改善,腹痛、腹胀、便秘和胀气等症状减轻。在恢复正常饮食后,腹痛、腹泻、疲劳、紧迫感和脑雾等指标也进一步显著改善。

雷扎伊告诉《Medscape Medical News》:“我们观察到73%的呼气测试正常化和83%的整体症状缓解——并且100%的参与者能够完全坚持并耐受两周的独家PED。”他补充说,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

PED后乳糖呼气测试正常化率在IMO患者中为58%,在SIBO患者中为100%,在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患者中为75%。

考虑到83%的患者之前治疗失败,他们对PED的反应程度尤为显著。

“虽然我们基于口感改善和之前的回顾性数据预期会有益处,但甲烷和氢气的快速减少以及即使在恢复正常饮食后持续的微生物群调节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雷扎伊说。另一个新颖的发现是内脏脂肪的显著减少。

“这项研究强化了饮食作为治疗工具的力量,”雷扎伊说,并补充说,结果表明,元素饮食可以变得可口,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耐受性和最终的有效性。这对于不能耐受或对抗生素无反应、偏好非药物选择或在抗生素治疗后出现复发症状的SIBO和IMO患者尤其有价值。

局限性和下一步

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缺乏安慰剂组和假饮食、恢复正常饮食后的随访时间较短以及无法评估微生物基因功能。

然而,结果支持PED在IMO/SIBO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益处。雷扎伊及其同事在其出版物中指出,支持有益细菌生长的个性化饮食干预可能是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方法。

尽管目前的研究是一个有希望的第一步,但仍需要长期研究来评估微生物群和症状改善的持久性,雷扎伊说。

最大化微生物群调控

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胃肠病学家贾廷·罗珀(Jatin Roper)博士告诉《Medscape Medical News》,元素饮食可能有助于调节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同时减少免疫激活,使其成为针对微生物群的胃微生物群落疗法的理想选择。

“抗生素在SIBO病例中只有一半有效,且经常需要重复治疗,因此需要更好的治疗方法,”未参与该研究的罗珀说。他补充说,该研究的结果证实了研究人员关于PED在SIBO患者中既安全又有效的假设。

罗珀指出,83%的症状改善是该研究最出乎意料且令人鼓舞的发现,因为它比标准抗生素治疗有了显著改进。“此外,这项研究中元素饮食的耐受率为100%也是令人惊讶的,”他说。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饮食的可口性仍然是一个主要障碍。

“在实际操作中,患者的依从率可能会远低于在密切监测的试验中,这个挑战不容易克服,”他补充说。

罗珀说,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缺乏宏基因组分析和安慰剂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解决。特别是,需要进行对照试验来确定微生物群的变化是否直接导致了症状的改善。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全文内容涉及AI跨语种自动翻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