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感觉……与焦虑?
源新闻来源:Psychology Today
语言:英语,所在国:美国
分类:健康研究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身边有亲人患有炎症性肠病(IBD),这让我深知慢性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身体上的疼痛、频繁的医疗访问以及无休止的治疗计划会使人们感到疲惫不堪。在身体危机面前,很容易忽视或边缘化心理健康。然而,患有慢性疾病的个体经常也会经历心理健康问题(Swathi 等人,2023)。鉴于慢性疾病对个体控制自身身体的感觉所带来的身心负担,估计 IBD 患者中焦虑症的患病率高达三分之一,比普通人群高出三到五倍(Hu, 2021)。
来源:FAArt PhotoDesign / Shutterstock
IBD 影响着美国约250万至310万人,目前尚无治愈方法。患者会经历胃微生物群落的疼痛性炎症,通常表现为出血、体重下降、疲劳、腹痛、恶心、发热和腹泻(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24)。并发症可能是致命的,IBD 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更高。IBD 可以在缓解期和发作期之间循环(意味着症状可能在长时间内处于休眠状态,然后再次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恶化,并可能导致突然失去对排便的控制。因此,患者往往会对其内感受体验(如胃部不适)及其周围环境(如附近是否有卫生间)保持高度警觉。
恐慌障碍和广场恐惧症
IBD 患者特别容易出现恐慌障碍和广场恐惧症。恐慌障碍的特点是突如其来的恐慌发作,即强烈的恐惧和不适感,伴随心率加快、出汗、发冷、呼吸急促、头晕、恶心或腹部不适等症状。此外,恐慌障碍还表现为对未来发作及其后果的持续担忧,或者为了防止未来发作而显著改变行为。广场恐惧症是一种焦虑障碍,患者会避免或恐惧那些难以逃脱的情境,这些情境通常与公共场合的恐慌发作有关(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14)。
由于 IBD 的不断威胁,患者可能会对未来发作产生过度关注。这种担忧可能导致对身体(例如,我又感到恶心了吗?这种食物会伤害我的胃吗?我能在一个约会中保持控制吗?)和环境(例如,附近有容易到达的卫生间吗?我能穿过人群吗?)的高度警觉,因为患者担心未来的医疗并发症或在公共或社交场合失去控制。此外,用于治疗 IBD 的常见药物,如泼尼松,可能会引起情绪变化,包括焦虑和睡眠障碍(克利夫兰诊所,2025)。一些文献表明,大脑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双向通路也可能增加 IBD 患者的情绪困扰(Ge 等人,2022)。
身体感觉作为威胁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可能导致个体将身体感觉视为威胁,从而引发高度焦虑。重要的是,IBD 和恐慌障碍的症状相似性可能使个体难以区分灾难化和非灾难化的思维模式。对于 IBD 患者来说,这种焦虑循环可能特别不利。压力和焦虑与 IBD 症状的加重有关(Sun 等人,2019),并增加了医疗成本(Limsrivilai 等人,2017)。因此,对焦虑和 IBD 的高度警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症状。
IBD 强调了理解心理和身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在就诊时询问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例如,使用简单的广泛性焦虑障碍-7 [GAD-7] 量表)或了解他们如何管理症状(“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会担心或监测你的症状?”)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可能正在经历焦虑或恐慌的患者。承认他们可能面临的额外困扰,并尽可能提供应对策略或适当的资源来减轻这种困扰。对于 IBD 患者或他们的亲人来说,监测频繁的恐慌发作或社交活动中的回避/紧张情况可以帮助确定何时寻求额外指导。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常被认为在治疗恐慌障碍和广场恐惧症方面非常成功,最近的研究也显示 CBT 对 IBD 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Wang 等人,2023)。CBT 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其痛苦的本质,教会患者如何忍受焦虑(“这是一种我以前经历过的感觉,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监测早期焦虑感及其恶化的具体情况(“在长途驾驶前我会开始感到紧张”),学习如何认知重构其思维过程(“我感到自己越来越紧张……我不信任我的身体!”可能会变成“我感到焦虑是因为我的身体想要保护我。”),并在会话和实际生活中进行暴露练习(Barlow, 2014)。这种护理可能有助于调节诊断和症状、即将进行或之前的程序以及参与某些社交或体育活动时的痛苦。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调整治疗方法并评估其对 IBD 患者的有效性。
重要的是要注意,焦虑曾被用来贬低患者的经历(“这只是你的想象”)。仅仅因为焦虑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某人所经历的身体症状就不是真实的。此外,并非所有身体症状都可以或应该归因于心理健康。相反,我鼓励读者考虑心理和身体疾病如何交织在一起,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差。虽然心理护理绝不是替代医学治疗的方法,但了解这两种护理方式结合的好处可能有助于整体的压力管理和幸福感,同时在管理 IBD 时甚至可以作为一种预防未来发作的保护措施。随着我们努力改善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护理,我们应该反思大脑和身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全文内容涉及AI跨语种自动翻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