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研究揭示新冠疫苗接种后综合征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源新闻来源:MSN
语言:英语,所在国:美国
分类:健康研究
新冠疫苗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有一小部分人在接种疫苗后报告了持续的症状。这种状况被称为疫苗接种后综合征(PVS),目前尚未得到医学界的正式认可,其成因也不甚明了。最近,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揭示了其可能的生物学基础。
由耶鲁大学的Akiko Iwasaki和Harlan Krumholz领导的一项新研究于2月19日发表,该研究分析了42名出现PVS症状的人的血液样本,并将其与22名接种疫苗后没有问题的人进行了比较。
“这项工作仍处于早期阶段,我们需要验证这些发现,”耶鲁医学院免疫生物学Sterling教授Iwasaki说。“但这给了我们一些希望,未来或许可以利用这些发现来诊断和治疗PVS。”
研究发现
PVS的症状——如运动不耐受、过度疲劳、脑雾、失眠和头晕——通常在接种疫苗后的几天内出现,并且可能会随着时间恶化。为了探究可能的原因,研究人员检查了受影响个体的免疫反应。
他们发现,免疫细胞存在显著差异,包括效应CD4+ T细胞水平较低,而TNF-alpha+ CD8 T细胞水平较高。此外,从未感染过新冠病毒的PVS患者对抗病毒刺突蛋白的抗体水平也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接种的疫苗剂量较少所致。
最令人惊讶的发现之一是在一些PVS患者中发现了SARS-CoV-2刺突蛋白,甚至在接种疫苗700多天后仍然存在。正常情况下,刺突蛋白会在几天内被清除,但在这些病例中,它却持续存在多年,类似于长期新冠患者的模式。
“在这么晚的时间点发现循环中的刺突蛋白是非常令人惊讶的,”Iwasaki指出。“我们不知道刺突蛋白的水平是否导致了慢性症状,因为有些PVS患者并没有可测量的刺突蛋白。但它可能是这种综合征的一种机制。”
下一步
Krumholz建议,PVS可能与其他感染后综合征有相似之处,不同患者通过不同的生物途径表现出症状。“一个人可能由于免疫失调而发展出慢性症状,而另一个人则可能由于病毒重新激活而经历持久的影响,”他说。“我们需要仔细绘制这些不同的途径,以了解每种情况下的具体情况。”
研究结果提出了改进未来疫苗以减少潜在副作用的问题。Iwasaki指出,如果持续存在的刺突蛋白是一个因素,那么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如单克隆抗体,可能有助于减轻症状。“如果我们能确定为什么刺突蛋白在某些人中持续存在这么长时间,也许我们可以去除它——这可能有助于减轻PVS症状,”她说。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全文内容涉及AI跨语种自动翻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