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重塑肠道微生物群

更新时间:2025-04-11 20:54:36
源新闻来源:News-Medical.Net
语言:英语,所在国:美国
分类:健康研究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和受体激动剂(GLP-1 RAs)在医学领域相对较新,但它们因其对血糖、代谢、体重减轻甚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而迅速受到关注。

现在,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向另一个有前景的领域: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最近在《Nutrients》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探讨了我们目前对GLP-1 RAs如何与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理解——以及这对人类健康的更广泛影响。

引言

GLP-1是一种肠促胰岛素激素,在餐后帮助调节血糖水平,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起作用。这意味着它可以在不引起低血糖的情况下降低血糖——这是糖尿病管理中的一个关键优势。

自1984年由Svetlana Mosjov发现以来,GLP-1及其类似物(如索马鲁肽、利拉鲁肽和度拉糖肽)迅速成为2型糖尿病(T2DM)和肥胖症的核心治疗方法。这些药物在降低血糖和促进体重减轻方面非常有效——这是心血管代谢疾病的两个主要风险因素——使它们成为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工具。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现在推荐GLP-1激动剂用于超重且患有糖尿病的个体,特别是那些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时经常出现低血糖的人。

从机制上讲,GLP-1激动剂在餐后增强胰岛素分泌,减慢胃排空,并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更好的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这些效果似乎还通过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对代谢健康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GLP-1如何影响微生物群

GLP-1 RAs似乎以有利的方式改变了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生态系统。例如,它们减少了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Bacillota菌群的数量,同时也减少了产生炎症化合物如脂多糖(LPS)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数量。

这些变化可能具有系统性的抗炎作用——不仅有利于代谢健康,而且可能缓解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T2DM本身已知会扰乱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通常导致多样性减少,有益菌属如双歧杆菌、拟杆菌和普氏菌减少,而潜在有害菌属如瘤胃球菌、梭杆菌和布劳特氏菌增加。

当前的综述重点在于GLP-1 RAs如何通过其微生物效应影响T2DM的发展和进展。

综述的关键发现

该综述分析了38项研究,其中大多数使用粪便样本研究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27项研究集中在利拉鲁肽上,只有8项包括人类参与者;其余是在动物模型中进行的。

利拉鲁肽一致促进了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生长,这是一种已知支持微生物群落屏障完整性和代谢健康的微生物。它还增加了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水平,这是一种具有抗炎特性的关键丁酸生产菌。同时,它减少了与炎症相关的微生物的流行率。

Exenatide和exendin-4在动物研究中也显示出类似的好处,增强了Akkermansia和Barnesiella的数量,同时抑制了与失调相关的细菌。在人类研究中,这些药物增加了Coprococcus和Bifidobacterium的水平,这两种菌与改善代谢结果和减少炎症有关。

利拉鲁肽和Exenatide还增加了乳酸杆菌reuteri的数量,这是一种有益的微生物,可以增强微生物群落屏障功能并促进GLP-1的分泌。

度拉糖肽的研究较少,但在动物中显示出有希望的迹象,增加了有益细菌如拟杆菌、Akkermansia和Ruminococcus的数量。人类研究仅报告了轻微的变化,其中乳酸杆菌是一个显著增加的菌种。

Semaglutide在动物模型中产生了混合的结果。虽然它提高了A. muciniphila的水平,但也似乎降低了总体微生物多样性。这些效果可能取决于基线代谢状态、饮食习惯和合并症等因素。

结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LP-1类似物可以通过支持长期代谢和微生物群落健康的方式来影响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正如综述所总结的那样,“GLP-1类似物对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的影响可能对糖尿病的长期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标准化的研究设计、一致的报告方法以及更好地控制生活方式和饮食变量对于深入理解这些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更多强有力的人类研究尤为重要,以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微生物变化如何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患者结果。

期刊引用:

  • Gofron, K. K., Wasilewski, A., and Malgorzewicz, S., (2025). Effects of GLP-1 Analogues and Agonists on the Gut Microbiota: 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ents. doi: https://doi.org/10.3390/nu17081303.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全文内容涉及AI跨语种自动翻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