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具有更好的长期生存率,研究发现
来源:Medical Xpress
语言:英语,所在国:英国
分类:医学研究 , 关键词:健康研究
一项由布里斯托大学领导的研究发现,在50至70岁的患者中,接受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比接受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具有更好的长期生存率。该研究发表在《欧洲心胸外科杂志》上。
近年来,生物瓣膜的使用量逐渐超过了机械瓣膜。尽管短期临床结果相同,但长期结果仍然存在争议。现有的指南支持在50岁以下的患者中使用合成材料制成的机械瓣膜,而在65或70岁以上的患者中更倾向于使用动物组织制成的生物瓣膜。对于50至70岁的患者,选择权留给外科医生和患者。
研究团队调查了1996年至2023年间,在布里斯托心脏研究所(BHI)接受择期和紧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0至70岁患者的临床结果。研究人员还研究了趋势、早期结果和长期生存率,重复瓣膜干预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瓣膜不匹配(PPM)的情况。
共有1,708名患者(61%为男性)参与了研究,平均年龄为63岁,其中1,191名(69.7%)接受了生物瓣膜置换术。研究表明,接受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的患者在短期内没有差异。然而,接受机械瓣膜的患者在手术后长达13年的长期生存率更高。
特别是,19毫米的生物瓣膜(一种常用于女性的小型瓣膜)的长期生存率最差。21毫米的机械瓣膜患者的生存率优于19毫米和21毫米的生物瓣膜患者。研究确认,严重的患者-瓣膜不匹配是长期生存率较差的重要风险因素。
布里斯托医学院转化健康科学系(THS)的心脏外科教授、布里斯托心脏研究所主任Gianni Angelini表示:“我们的研究对50至70岁患者的心脏瓣膜置换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机械瓣膜在长期生存率方面的优势表明,当前倾向于在这个年龄段使用生物瓣膜的趋势应立即重新考虑。特别是在较小尺寸的瓣膜中,这种生存优势尤为明显。”
研究团队建议评估机械瓣膜的长期益处,尤其是较小尺寸的瓣膜,尽管生物瓣膜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研究局限性
由于单中心设计、数据回顾性收集和缺乏随机化,研究可能存在偏差。缺乏超声心动图信息可能会低估结构性瓣膜故障的发生率。关于重复瓣膜干预的数据仅包括在BHI进行再次手术主动脉瓣置换或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的患者。作为区域性中心,BHI不太可能有大量患者在其他机构进行再次干预。此外,研究未提供死亡原因(心血管/非心血管)的信息。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