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LT2抑制剂对心力衰竭的益处在大规模现实世界研究中得到证实
Benefits of SGLT2 Inhibitors for HF Affirmed in Large, Real-world Study
当在日常实践中使用时,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为近期心力衰竭(HF)住院患者提供了快速且持续的益处,法国的一项全国性分析显示。
与随机试验一致,与未在出院后不久开始使用SGLT2抑制剂的患者相比,开始使用SGLT2抑制剂的患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显著降低(HR 0.71;95% CI 0.67-0.75),图卢兹大学医院的Paul Gautier博士及其同事在2025年5月出版的《JACC: 心力衰竭》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信中报告了这一发现。
这些发现在不同亚组中是一致的,这些亚组根据年龄、性别、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SGLT2抑制剂类型进行定义。
“重要的是要证实关于SGLT2抑制剂疗效的临床试验结果,因为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至今仍不完全清楚,”Gautier在接受TCTMD采访时说,并指出他们研究中的患者比随机对照试验(RCTs)中的患者年龄更大,合并症更多,服用的药物也更多。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看到了这些药物的相同效果,这让人放心,因为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药物在心力衰竭中确实有好处,即使是在日常实践中,”他说。
资深作者François Montastruc博士(图卢兹大学医院)补充说,这项分析是“迄今为止在心力衰竭背景下进行的最大规模的队列研究,以证明实际疗效。”
此外,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临床试验(具有特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的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常规实践中看到的患者类型,杜克临床研究所的Stephen Greene博士在接受TCTMD采访时说。
基于这些发现,临床医生可以更有信心地将这些疗法应用于他们在诊所看到的患者,并期望“既有死亡率的益处,也有心力衰竭住院的益处,”Greene说,他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
SGLT2抑制剂使用随时间增加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研究人员转向了覆盖法国超过99%人口的法国国家卫生数据系统。他们包括了2021年至2023年间首次心力衰竭住院的191,357名成人,排除了之前曾接触过SGLT2抑制剂或在出院后30天内死亡或再次住院的患者。
总体而言,20.2%的患者在出院后30天内开始使用SGLT2抑制剂,这一比例从2021年的5.1%增加到2023年的35.0%(P < 0.001)。与未开始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相比,开始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年龄更小(中位数76岁 vs 84岁),更可能是男性(61.5% vs 45.7%),并且更有可能患有糖尿病和LVEF低于40%。
我们需要向患者和临床医生传达,当我们不启动或延迟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治疗时,所面临的风险。 Stephen Greene
为了调整组间差异,Gautier等人使用了基于日历时间的倾向评分匹配,最终得到了26,419对匹配的患者,其中一组使用了SGLT2抑制剂,另一组未使用。
通过长达两年的随访(平均9个月),接受SGLT2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较低(每100患者年14.2 vs 19.8事件),两组之间的差距在第18天后变得统计学显著。SGLT2抑制剂治疗与全因死亡(HR 0.70;95% CI 0.65-0.74)和心力衰竭住院(HR 0.71;95% CI 0.64-0.78)的风险降低相关。
研究人员指出,“我们的研究未包括安全性标准,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其他具有特定设计的观察性研究来解决。”
“紧迫感”
Gautier告诉TCTMD,SGLT2抑制剂在开始使用后的早期益处——这与随机对照试验中的观察结果一致——可能是由于这些药物的利尿作用,他指出,“其余的药理机制尚未完全理解。”
Greene强调了让符合条件的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的重要性,包括SGLT2抑制剂。尽管这类药物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大多数患者仍未接受治疗。
Greene团队之前的一项研究表明,临床惰性是GDMT(包括SGLT2抑制剂)使用不足的主要原因。至于如何增加这些药物的使用,他说:“很多都只是继续教育倡议,让人们了解心力衰竭的风险。”“即使你推迟几周的治疗,也会使你的患者无谓地暴露于额外的临床风险。”
Greene表示,必须有一种“紧迫感”。
“这种预后与许多类型的癌症相当,我们需要认识到,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疾病修饰四联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SGLT2抑制剂,实际上就像化疗一样用于治疗这种状况,”他说。
“在癌症领域,我们永远不会容忍治疗的延迟和患者没有接受治疗的情况,”Greene说。“然而,在心力衰竭领域,这不幸是现状。我认为我们需要向患者和临床医生传达,当我们不启动或延迟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治疗时,所面临的风险。”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