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R饮食法减肥新机制

62天平均减重7.6公斤!IER饮食法揭秘减肥新机制

作者:孔祥勇
2025-05-10 09:10:01阅读时长3分钟1271字
营养科肥胖间歇性禁食IER饮食法肥胖治疗脑肠轴肠道微生物群大脑成瘾减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微生物群落神经调控个性化减重方案益生菌补充饮食干预短链脂肪酸

近期,中国科研团队在肥胖治疗领域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揭示了间歇性禁食通过重塑大脑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动态交互来促进减肥的机制。该研究由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所与河南省人民医院联合开展,聚焦间歇性能量限制(IER)饮食法对25名肥胖患者的62天干预效果。研究采用宏基因组测序、血液分析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先进技术,首次系统性观察到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与大脑特定区域活动的同步性关联,为肥胖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神经 - 代谢调控视角。

重大成果:IER饮食法显著减重,揭示脑 - 肠新关联

研究结果令人眼前一亮。在62天的干预期间,参与者平均减重7.6公斤(约17磅),腰围和体脂也显著降低。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IER饮食法在减重方面的显著效果。

此次研究的关键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大脑成瘾相关区域活动减弱:左侧眶下额回等与自我控制相关的脑区活动减弱,意味着参与者能更好地抵制过度进食冲动,这与其坚持饮食计划的能力提升直接相关。
  • 肠道菌群结构优化:普拉梭菌、副拟杆菌等有益菌丰度增加,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减少。微生物群落变化与大脑执行控制区域活动呈负相关,揭示了菌群与脑功能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 证实脑 - 肠 - 微生物(BGM)轴双向通信机制:肠道菌群通过神经递质影响大脑活动,而大脑则通过饮食选择调控微生物组成。这一机制的证实为肥胖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发表于《细胞与感染微生物学前沿》,为个性化减重方案设计提供了生物标志物依据。

内容剖析:两阶段饮食干预,重塑大脑响应机制

该研究采用两阶段饮食干预法:第一阶段(32天)通过个性化餐食将热量摄入降至正常水平的25%;第二阶段(30天)采用清单式饮食控制每日500-600卡路里摄入。这种渐进式调整帮助参与者逐步适应代谢变化。

神经影像显示,纹状体、杏仁核等与成瘾相关的脑区活动模式发生改变,提示饮食干预可能重塑了大脑对饥饿和奖励的响应机制。临床观察发现,参与者在第二阶段更易坚持饮食计划,这可能与微生物群改善带来的神经调控稳定性增强有关。未来研究或可结合益生菌补充与神经反馈训练,开发靶向BGM轴的联合疗法。

知识科普:BGM轴与fMRI,助力理解研究

脑 - 肠 - 微生物轴(BGM轴)

肠道与大脑通过迷走神经和血液循环构成双向通信系统。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血清素等物质可影响大脑情绪与食欲调节。例如普拉梭菌通过促进γ-氨基丁酸(GABA)合成抑制过度进食冲动;副拟杆菌则可能通过调节代谢产物增强海马体功能,优化饮食决策能力。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该技术通过监测脑血流变化反映神经活动。在本研究中,fMRI精准定位了与成瘾、自我控制相关的脑区活动模式,为解析饮食干预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可视化证据。研究人员强调,当前发现仅表明相关性,具体因果关系需通过更大规模的干预实验验证,因此公众不宜盲目效仿未经验证的饮食方案。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三方面局限性:一是样本量较小(25人),可能影响结论的普适性;二是仅观察了62天的短期效果,长期疗效有待验证;三是需结合个体基因与代谢特征制定精准方案。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关键微生物-脑区调控路径,推动精准医学在减重领域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三维度的"神经-代谢-微生物"调控框架有望为肥胖治疗开辟新途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