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医健康
国内健康世界健康探索科学
为何泻立停被全面禁售背后隐藏的安全隐患令人震惊

为何“泻立停”被全面禁售?背后隐藏的安全隐患令人震惊

2025-01-18 09:40:01
作者:范志远
疾病:药物不良反应,学科:药剂科,字数:2310

2025年1月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注销颠茄磺苄啶片药品注册证书,“泻立停”就此停止在中国的销售与使用。此消息一出,瞬间在社会上掀起波澜,引发广泛关注,众多网友也纷纷参与讨论,“泻立停被全面禁售”的话题更是在微博上一路“飙升”,成功冲上热搜榜。接下来,咱们就一同深入探寻“泻立停”被禁售的缘由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影响。

禁售原因剖析

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金鹏飞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泻立停”中的磺胺类和颠茄类成分,从安全性角度考量,实在是不尽人意,而且不良反应还真不少。

先聊聊磺胺类成分。磺胺类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堪称复杂,就像在迷宫里穿梭一般。它极易引发过敏反应,不少人在服用后,皮肤就像“抗议”似的,会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要是情况严重些,甚至可能发展成剥脱性皮炎,这可不仅仅是让人难受得坐立不安,简直是痛苦不堪,有时还可能把生命推向危险的边缘。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磺胺类药物当作外来的“不速之客”,果断发起攻击,进而引发一系列过敏症状。除此之外,磺胺类药物对肝肾功能也有着潜在的“威胁”。肝脏和肾脏可是人体极为重要的代谢与排毒“小卫士”,磺胺类药物在体内代谢时,就像给这两位“小卫士”加重了负担。要是长期或者大量使用,很有可能让肝肾功能“不堪重负”,受到损害,进而影响它们正常的代谢和排泄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身体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再瞧瞧颠茄类成分。颠茄类药物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也可能“下手”。它可能会导致口干、视力模糊、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口干的感觉可不好受,就像嘴里被塞了一团棉花,让人难受得不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影响;视力模糊更是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走路时得小心翼翼,看书看报也变得困难重重;要是心跳加快过于严重,还可能引发心悸等症状,这对心脏功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儿童,还有本身就患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更加明显、更加严重。

正是由于“泻立停”中的这两类成分存在这些安全隐患和较多不良反应,所以在临床上,医生们使用它的频率已经越来越低。如今,有许多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小的药物可供选择,医生们自然会优先挑选这些更合适的药物来为患者治疗疾病。

网友看法背后

很多网友在得知“泻立停”被禁售的消息后,纷纷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看法。不少网友回忆起小时候服用“泻立停”的经历,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该药物曾经的使用范围那叫一个广泛。在过去,“泻立停”可以说是很多家庭药箱里的“常客”,一旦有人出现拉肚子等肠道问题,不少人脑海中首先蹦出的就是它。这一方面说明“泻立停”在过去治疗腹泻等疾病方面,确实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在当时的医疗环境里发挥过不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那个时候,大家对药品的认知和选择相对比较有限。

然而,也有部分网友表示自己对“泻立停”存在过敏情况。过敏反应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可是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物质的异常反应。网友们反馈的过敏情况,再次为“泻立停”存在安全风险提供了有力证据。过敏症状的表现差异很大,轻微的可能只是皮肤有些不适,严重的则可能发展到过敏性休克,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将人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这些网友的亲身经历,进一步凸显了“泻立停”潜在的安全隐患。从这个角度来看,禁售“泻立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举措就像是为公众健康竖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能够有效避免更多人因为使用这款药物而遭受过敏等不良反应的伤害,切实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要是继续允许存在明显安全风险的药物在市场上流通和使用,那无疑是对公众健康极不负责的表现。

禁售的积极意义

从公众健康安全的角度出发,停止“泻立停”的销售和使用,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不少。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大大减少了因使用该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事件。就像前面提到的,“泻立停”中的成分可能引发过敏、影响肝肾功能以及神经系统等问题。禁售之后,人们接触这款药物的机会没了,出现这些不良反应的概率自然而然也就降低了。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对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敏感的人群,比如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人,他们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担心因为误服“泻立停”而出现健康问题,这无疑是给他们的健康上了一份妥妥的“保险”。

其次,这一举措犹如一股强劲的动力,能够推动医药市场朝着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方向发展。当像“泻立停”这样存在安全隐患的药物被市场“淘汰出局”,医药企业就会更加重视药品的安全性研发。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企业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全力以赴去研发那些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新型药物。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个医药行业的水平,也能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推动医药市场迈向更加健康、安全、高效的发展轨道。

最后,“泻立停”被禁售也能成为引导公众关注药品安全性的“信号灯”。这一事件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公众重新审视药品安全的大门,让大家意识到药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以前可能很多人在用药时,只是单纯觉得能把病治好就行,没有过多去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潜在风险。但通过“泻立停”被禁售这件事,大家开始反思,在选择和使用药物时会变得更加谨慎,会主动去了解药物的成分、功效以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等信息。这样一来,公众的用药安全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对保障自身健康也会更加上心。

“泻立停”被禁售,是相关部门基于安全性考量做出的合理决策。保障公众健康确实需要及时淘汰那些存在风险的药品。也希望通过这件事,能让大家更加重视药品安全问题,在用药时多一份谨慎,多一份了解,让健康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