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蝇蛆病防治

广州两患者口腔取出32条虫!蝇蛆病防治要点揭秘

作者:张熙
2025-05-13 10:50:01阅读时长2分钟649字
口腔科口腔蝇蛆病寄生虫病苍蝇幼虫口腔疼痛肿胀重症卧床患者低龄儿童个人卫生环境管理预防措施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口腔护理湿热气候卫生条件

近期,广州某医院接诊了两名特殊患者,一位六旬老人因脑干出血住院,医生在其口腔内发现并取出17条活体蠕虫;另一名5岁女童因持续牙痛就医,医生从牙龈中取出15条蛆虫。经诊断,两人均患上了罕见的寄生虫病——"口腔蝇蛆病"。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蝇蛆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的关注。

蝇蛆病啥表现?危害大吗?

蝇蛆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口腔疼痛、肿胀、溃烂及异物感,甚至可见蠕动的幼虫。幼虫分泌物可能引发继发感染,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或败血症。案例中的老人因重症导致免疫力低下,女童则因口腔自洁能力较弱而感染。医学研究显示,卫生条件与个人护理习惯是主要诱因,这类疾病在湿热气候区域相对多发。

哪些人易染蝇蛆病?

三类人群需特别注意:一是重症卧床患者,口腔护理缺失易招致感染;二是低龄儿童,饮食后清洁不及时给苍蝇可乘之机;三是户外工作者,接触蝇类机会较多。此外,卫生环境差(如未及时清理食物残渣)、不良生活习惯(共用餐具、食用未密封食物)及湿热气候都会增加风险。

怎样预防蝇蛆病?

个人防护方面:每日刷牙两次并用牙线清洁,儿童需在家长监督下完成;开放性伤口要妥善包扎;鼻饲患者需严格消毒器械。环境管理方面:家庭应安装纱窗、使用灭蝇灯,及时处理垃圾;社区需加强公共区域消杀。出现不明口腔肿痛或异物感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从案例中我们该吸取啥教训?

这两个案例揭示了三个重点:1、打破"苍蝇只在脏乱环境繁殖"的认知误区;2、医疗机构需在口腔科等重点科室加强宣教;3、对卧床患者应建立标准化口腔护理流程,并纳入日常查房项目。虽然蝇蛆病发病率低,但其警示我们:疾病预防重在细节管理,从规范个人卫生习惯到完善公共卫生措施都不可松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