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医健康
国内健康世界健康探索科学
别再用眼睛判断胖瘦科学指标才靠谱

别再用眼睛判断胖瘦!这些科学指标才靠谱

2025-01-10 15:04:00
作者:张熙
疾病:超重肥胖,学科:体检科,字数:1370

如今,超重肥胖问题备受关注。据2024年9月2日新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出,中国居民超重肥胖率已超50%,体检检测体成分愈发重要。那么,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呢?判断超重肥胖不能仅看视觉上的“胖”,还需结合科学测量和医学建议,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常见的超重肥胖判断指标

目前,判断超重肥胖有一些常用的指标。

  • 体重指数(BMI):这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指标。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例如,一个人体重60千克,身高1.6米,其BMI=60÷(1.6×1.6)≈23.4。BMI值介于24至27.9之间为超重,大于等于28则认定为肥胖。BMI的科学性在于能简单快速地初步评估一个人的体重是否在正常范围,通过身高和体重这两个易获取的数据,让人大致了解自身身体状况。不过,它也有局限性,比如无法准确区分肌肉和脂肪的比例。像经常进行力量训练的运动员,肌肉含量高,体重相对较重,BMI值可能偏高,但体脂率并不高,不属于超重肥胖范畴。
  • 腰围指标:男性腰围大于等于85厘米,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0厘米视为腹部肥胖标准。该指标的科学性在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腹部脂肪的堆积情况,腹部脂肪过多,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会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其局限性在于只能关注到腹部脂肪,无法全面反映身体其他部位的脂肪情况,且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比如有的人虽腰围符合标准,但其他部位脂肪较多,或者存在水肿等情况影响腰围测量的准确性。

体成分在判断超重肥胖中的重要性

体成分包含肌肉脂肪比例、内脏脂肪面积等重要概念。 肌肉脂肪比例能反映身体中肌肉和脂肪的相对含量。肌肉量高的人,身体代谢率相对较高,即使BMI值偏高,也不一定属于超重肥胖,因为肌肉组织的代谢活性比脂肪组织高,能消耗更多能量。而内脏脂肪面积与健康密切相关,内脏脂肪围绕着人体脏器,不像皮下脂肪那样容易被察觉。即使一个人的BMI正常,但内脏脂肪过多,也可能存在健康风险,比如内脏脂肪堆积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密切关联。当内脏脂肪过多时,会释放炎性因子,影响身体代谢功能,导致血糖、血脂等指标异常,进而增加患病几率。例如,一些看起来身材匀称、BMI正常的人,经体成分检测发现内脏脂肪超标,进一步检查发现存在胰岛素抵抗等糖尿病前期症状。

视觉“胖”与真正超重肥胖的差异

视觉上的“胖”不一定代表真正的超重或肥胖,原因有多种。

  • 肌肉含量高:有些人看起来胖,但实际上肌肉含量高。比如运动员,长期进行高强度训练,肌肉发达,身材壮实,但体脂率往往较低,身体各项机能良好,并非超重肥胖。像举重运动员,肌肉非常发达,体重较重,视觉上可能给人“胖”的感觉,但实际上身体很健康,脂肪含量并不高。
  • 水肿等原因:还有些人可能因水肿等原因导致视觉上的肥胖假象。比如,一些人饮食中摄入过多盐分,或者患有某些疾病导致身体水分代谢异常,就可能出现水肿。水肿会使身体看起来臃肿,但并非脂肪堆积过多,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根据外观判断为超重肥胖。

不能简单地以视觉上的“胖”来定义超重肥胖,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常见的判断指标如BMI、腰围以及体成分等。科学测量和医学建议对于准确判断超重肥胖至关重要,人们应提高对这方面的认识,关注自身健康状况。